國人出國旅遊的風氣愈來愈盛,尤其是前往鄰近中國、日本、韓國以及東南亞的觀光人數逐年攀升,也帶動了新的一波「出國旅行,買藥回國送禮」的有趣現象。甚至近期財政部還放寬國人入境攜帶藥品至每人三十六瓶。讓人好奇的是,為什麼國人要出國買藥,而這些國外的成藥真的有辦公收納櫃如此神奇的療效?

舉例來說,國人前往日、韓觀光時,藥妝店常常是必訪行程。店裡不時會見到台灣人手提著購物籃,和在賣場裡大肆添購時的模樣並無二致,辦公收納或者手上準備著出國前抄好的筆記,按著家人朋友的吩咐一一選購的情況:老爸要眼藥水,母親要買強化骨骼的藥,給朋友們買些日本的感冒藥。最近國人甚至到了泰國都要專門買他們的消炎藥。

有趣的是,這些日韓藥妝店的成藥,真的有什麼神奇的療效,值得台灣觀光客大老遠掏錢,增加行李重量搬運回台?以國人在日本最常買的感冒藥,或者近期在泰國常買的消炎藥來說,它們的實際成分幾乎沒有任何一個項目,超過一般台灣臨床醫師所開的藥品。以價錢來說,若民眾以健保在診所就診的部分負擔和掛號費,更是低於在國外藥妝店購買成藥的價格,更別說機票來回的時間與金錢成本了。

那麼,為什麼國人還要出國買成藥?首先,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,台灣人實在太愛吃藥了。吃藥在台灣人的保健文化中,往往和「吃補」有些相近性:不管有用沒用,吃點藥總是讓人心安一點。這種文化概念,加上西方醫療勾勒的虛假承諾:吃藥就會好,漸漸發展出一種「凡事要吃藥,凡事有藥吃」的健康行為。其實,很多時候不辦公收納箱需要吃藥,或者常常是,吃了藥也沒有用。

這種愛吃藥的文化,隨著台灣醫療「幾乎完全」開放的自由競爭市場,變得更為凸顯。在這種以「自由競爭」為最高原則的醫療市場中,醫病關係簡化為消費者與提供者的互動,民眾前往看診,淪為「買藥的消費者」。因此,不開藥的不收費,既然繳了費,藥拿多一點比較划算的心態與潛規則,在醫病之間巧妙地拉鋸運作。以許多「自癒性」的疾病來說,常見的狀況包括一些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、腸胃炎等,事實上並不需要過多的藥物,甚至完全不需要,重要的是醫師對於併發症的評估以及預防性的指導。然而,我們的醫師總是開了一堆藥,各種顏色,彷彿五彩繽紛的糖果包。

最後,這種出國買藥的現象,與「藥品」成為「商品」脫離不了關係。在全民健保的財務壓力下,非處方用藥的管理逐漸鬆綁,醫療院所、社區藥局更為積極推銷各種神奇療效的「保養藥物」,希望能在壓低的健保藥價之外,殺出一條自費市場的血路。日韓等國連鎖藥妝集團,也抓住了東亞文化中的藥品想像,在廣告行銷上頭大作文章。不論是包裝、療效、網路、代言等,深深擄獲了台灣人的目光與渴望。這對於深信「進口的比較好」的國人來說,無疑是自用送禮兩相宜的健康聖品。

這一整組的文化與經濟因素,構成了國人出國買藥的「安慰劑」效應。換句話說,實際上藥品本身有沒有效無從得知,而是在社會心理過程中,民眾獲得了療癒的效果。然而,相應而來的健康風險,難道政府打算因此放手不管?1968C630069C390F

arrow
arrow

    hdn389s7a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